sdtaxbl@163.com0538-8938589

新闻动态

热点新闻

2015全省煤炭工作会议报告
热点新闻   2015/2/26 9:20:18   山东能源   2538

 
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推动全省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
 
——乔乃琛同志在全省煤炭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15年2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省煤炭工作会议,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煤炭工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面临形势,部署今年任务。下面,根据省煤炭局研究的意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去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过去的2014年既是全省煤炭工业十多年来最为复杂严峻的一年,更是稳中有为、稳中有进的一年。全年全省共生产原煤1.48亿吨,销售商品煤1.44亿吨,产销基本平衡;实现营业收入3074.71亿元, 同比下降1.94%,利税249亿元,其中利润24.44亿元,同比增长49.35%;全省煤矿职工平均收入5.57万元,其中省属煤矿6.19万元。总体运行质量好于预期。
(一)煤矿安全形势持续稳定。行业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命红线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红线”意识、“底线”思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集中开展安全大检查和“六打六治”专项行动,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灾害防治,不断加强困难时期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措施。认真总结全省煤矿十年“双基”建设经验做法,召开了工作推进会,确立了新常态下与时俱进深化“双基”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为0.09,连续11年控制在0.3以下,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兖矿集团和淄矿、枣矿、肥矿、临矿5家省属企业,淄博、潍坊、莱芜、临沂、龙口5个地市实现了安全年。国家安监总局杨栋梁局长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山东是全国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最好的省份。
(二)能源安全保障力不断提升。省内继续实施保护性开采和稳产策略,原煤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1.5亿吨左右。2014年省内在建矿井10对,设计生产能力1020万吨,其中,新开工矿井2对,续建矿井7对,投产矿井1对,保持了适度规模。扎实推进省外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累计在省外(境外)获得资源储量750亿吨以上,规划产能达2.74亿吨;2014年省外(国外)办矿原煤产量达到1.1亿吨,同比增长38.83%。统筹推进压煤村庄搬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新要求,坚持“三个结合”,全年共完成搬迁村庄15个,计4832户,解放煤炭资源7315万吨。
(三)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新进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格局已经形成。2014年全省非煤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885.85亿元,同比增长3.05%,占全部销售收入的65.83%;实现利润2.25亿元,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省煤矿机械制造业和枣矿盛隆焦化、淄矿新华医疗、临矿玻纤等项目实现逆势增盈;新矿集团非煤利润超过煤业;兖矿集团1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增强。全年依法按程序关闭小煤矿14处,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全省煤炭企业个数由2010年的131个减少到78个,企业平均规模由130万吨提高到217万吨。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兖矿集团坚持“三个一批”推进机关总部改革,机构和人员分别减少70%以上;山东能源集团推进内部产业专业化整合,成立了重型装备制造公司;肥矿集团着力理顺各层级关系,管理人员竞标竞岗,各单位“分灶吃饭”,激发了内部活力。新业态活力显著增强。5月份组织召开了全省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会,引导全行业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打造没有资源的资源型企业。山东矿管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6.67亿元、利润5142万元;淄矿集团生产性服务业收入超亿元。
(四)煤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增长。以贯彻落实行业脱贫解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重点,积极应对煤炭市场的急剧变化,大力实施“立足煤炭、稳定市场、节本降耗、提质增效”策略,千方百计保持煤炭经济平稳运行。2014年,在煤炭市场严重饱和的形势下实现了产销基本平衡,其中省内电煤合同兑现率80.67%;山东能源集团产量稳定在亿吨左右,位列世界500强第305位;兖矿集团产量达到1.02亿吨,历史性建成亿吨级煤炭企业。压成本。不断优化生产、采购、用人、投资、管理成本,2014年全省煤矿原煤单位成本331.43元/吨,同比下降32.15%;兖矿集团实行“十个严格”成本控制措施,全年降本增效70亿元;肥矿集团实施整体脱贫解困方案,吨煤成本下降48.07元。搞活物流。大力发展煤炭应急储备和物流贸易,月度储备量基本保持在50万吨以上;加快推进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去年省属企业煤炭物流贸易量达8000万吨以上
(五)创新驱动作用持续增强。2014年全行业研发投入60.68亿元,达到主营业务收入的3.14%;全年承担了16项国家级课题、181项省部级课题,累计获得支持资金1.3亿元。坚持科技与创新平台对接,广泛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全行业已创建3个国家级、1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10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6个院士、9个博士后工作站。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扎实推动“两化”融合进程,全省煤矿采煤和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0.99%、97.41%,基本实现全部煤矿视频监视、实时监测、远程控制。突出创新驱动与人才培训对接,高层次培训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322人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4930人次、特种作业人员20571人次、班组长12635人次,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加大。
(六)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推行煤炭洁净生产利用。2014年全省煤矿采区回采率达到84%以上;原煤入选率达到64%,同比提高7.76个百分点;生产洗精煤5651.1万吨,同比增长24.43%。淄博市率先出台了煤炭清洁利用方面的地方规章,实施从煤炭生产开发到终端消费的全过程质量监管。循环经济成效明显。大力推广以矸石、膏体为主的充填开采技术,加强煤矿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着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全省已有47对矿井实施了充填开采,累计充填开采产量达到2150万吨、充填矸石2573万吨,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01%;全省煤矿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水100%治理达标,利用率达到79%。去年全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在我省召开,重点推介了山东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经验做法。
(七)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按照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大力推进和落实简政放权工作,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减少审批事项,建立了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印发了《山东省煤炭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标准》。研究出台《山东省煤矿生产要素采集核查管理办法》,完成了全省183处生产矿井煤矿生产能力相关信息登记、建档和《承诺书》签订工作在依法履职尽责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行业发展和煤炭企业,多次协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及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联合调研,积极呼吁和集中反映煤炭行业现状、企业困难以及政策性破产历史遗留问题建议措施等,牵头起草了山东煤化工、煤机制造产业两个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为煤炭行业脱贫解困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创造了条件。
    同志们,2014年全省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极不平凡,困难压力超出预期,工作成效也超出预期。我们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保安全、促民生,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激发了动力,经受了锻炼,取得了较好成绩。安全监管、生产能力调控、千米深井开采、绿色生产、压煤村庄搬迁和科技创新等工作继续走在全国煤炭行业的前列。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煤炭行业干部职工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煤炭工业局,向多年来关心支持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向与会同志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煤炭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崇高敬意和诚挚感谢!
二、面临的形势任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煤炭工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方面呈现新的趋势性变化,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和视野认真分析、全面把握。
    从煤炭消费看,经济增长趋势放缓成为新常态,过去依靠经济发展刺激消费增长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利用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煤炭消费比重明显下降,煤炭需求增长放缓。要求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行业综合发展水平。
    从煤炭供应看,长期以来煤炭供应不足的时代已经结束,煤炭“黄金十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产能已经进入集中释放期,供大于求的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法依规组织生产,有效控制煤炭总量,促进煤炭价格理性回归。
    从煤炭进出口看,国家调整进出口煤炭关税政策,一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进口煤,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与澳大利亚、东盟等国家签订最惠国待遇,并恢复零进口关税政策,预计维持煤炭高位进口量的趋势不会有大的变化,对国内煤炭市场冲击依然存在。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化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不断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从市场区位特点看,随着煤炭市场化的逐步发展培育以及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广泛应用,产运销衔接更加高效快捷,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我国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长期以来受煤炭资源分布、运输条件制约形成的煤炭供应洼地将不复存在,煤炭价格高地将会消失,全国煤炭市场进一步趋向统一。外煤入鲁、外电入鲁将更加便捷,山东区位优势进一步弱化。要求我们必须以市场手段调节产运销衔接,深化煤炭交易市场体制改革,顺应和完善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
    从宏观调控方式看,国家加大煤炭产业规划和宏观调控力度,实施“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策略,努力形成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梯度,煤炭生产趋向集中化、大型化。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资源配置新特征、新格局,统筹稳定省内与开发省外,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从生产组织方式看,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不安全产能,大力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重点发展煤电基地,行业集中度和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集约化、现代化成为煤炭产业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又为煤炭企业实施并购重组、整合发展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更加突出,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要求我们必须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井下开采与地上治理统筹推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洁净煤生产和利用,促进资源开发、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看到新常态下煤炭产业趋势性变化的同时,更要准确把握山东煤炭工业“五期并存”的新形势。
(一)全省煤炭行业步入市场低迷困难期。受外部宏观形势、煤炭需求降低等因素影响,我省多数煤炭企业困难加剧。煤炭价格持续下滑,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职工收入普遍下滑,有的煤炭企业不得不依靠借贷发工资维持开支,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去年以来,煤炭消耗量明显偏低、沿海货运指数反弹无力、库存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煤炭市场供过于求形势有增无减、原油价格持续下跌等因素,都给未来煤炭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煤炭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煤炭行业整体低迷疲软的形势还看不到转折迹象,保持煤炭行业平稳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
(二)全省煤矿步入安全风险加剧期。虽然近年来我省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较好,但客观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没有消除,有的因素还在加剧。在全省现有生产矿井中,受水、火、瓦斯、煤尘等五种自然灾害威胁的占80%以上;衰老矿井占68%,且布局分散、战线长、环节多、系统复杂。我省现有生产及在建千米深井16处,占全国千米深井的38%。许多老矿井的采场正在向深部转移,向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域转移,向村下转移,向极薄煤层转移,安全隐患越来越突出,安全生产难度越来越大。省属煤炭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一矿变多矿,管理力量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煤矿安全技术管理。全省煤矿发生大事故的潜在危险不容忽视。
(三)全省煤炭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紧迫期。从煤业上讲,我省煤炭资源储量少与压覆严重并存,煤炭持续生产能力不足。目前省内累计剩余储量仅为41.4亿吨,其中村下压煤储量20.24亿吨,占剩余储量48.89%。全省现有185对生产矿井中,剩余服务年限5年及以下的21对,剩余服务年限10年及以下的61对。滕县、兖州、济宁及巨野煤田的骨干矿井已到了不搬迁就得停产的境地。而且,各地开发区、道路、城乡建设等又形成或正在形成大量新的压覆,有的形成了永久禁采区。煤炭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全省能源安全保障的压力都非常大。从非煤上讲,尽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以煤为主、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靠扩大煤炭资源开发规模、提高煤炭产量的路径依赖和思维方式还普遍存在,行业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四)我省煤炭市场步入区位优势全面减弱期。我省处于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以及进口煤西进的中间地带,大量外来煤炭冲击省内市场。我省炼焦精煤主要销售区域——京津冀地区,受国家政策、市场形势等影响,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产能大幅压缩,煤炭需求量严重不足。从区域市场看,市场竞争或更为激烈。晋豫鲁等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即将建成通车,我省煤炭企业将失去传统的区位、煤种、质量优势。受海外煤炭和西部优质低价煤炭的冲击,我省煤炭企业省内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已由2004年的63%降至2014年的33%;全省煤炭总产量位次降至全国第7位,市场话语权、控制力降低,行业竞争力和区位优势全面减弱。
(五)全省煤矿步入历史遗留问题凸显期。煤炭十年黄金期掩盖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困难形势下煤炭企业成本高、税费高、包袱沉重等历史性问题更加凸显。2014年度全省煤炭企业税费总额占到煤炭销售收入的30%以上,平均占总成本的4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省属煤炭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1%,比同行业高出8个百分点,负债总额同比增长7.7%。煤炭企业大多远离主要城市,人员多,社会职能移交不到位,尤其是政策性关闭破产重组煤矿遗留问题较多,历史包袱重,稳定压力大,去年以来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严峻形势超出预期。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省煤炭工业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条件。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将释放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内需的巨大潜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和脱贫解困工作,坚持控总量、淘汰落后产能、减负担、控进口以及建立退出机制等综合施策,统筹解决煤炭行业困难和问题。去年以来,省政府连续印发鲁办发〔2014〕32号和鲁政办发〔2014〕4号、39号文件,近期又集中研究山东煤炭产业及煤化工、煤机制造转型升级方案,全力打造山东煤炭“升级版”。我省煤炭工业经过几年来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非煤支撑力大幅增强,应对困难的思路措施更加理性,这些也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全省煤炭行业要立足全局看山东,着眼行业看发展,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以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新境界、新作风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着力推进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2015年全省煤炭工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煤炭行业发展新趋势,在保持煤矿安全生产和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方面有新突破,着力在深化改革管理、促进脱贫解困方面有新成效,着力在提高煤炭资源高效洁净利用、绿色矿区建设方面有新举措,积极探索建立煤炭行业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形态,努力实现煤炭工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主要目标:⑴安全生产:原煤事故总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杜绝较大及以上事故,遏制零星事故,严防涉险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⑵煤炭产量:省内计划原煤产量保持在1.5亿吨左右;省外国外计划1.2亿吨;⑶经济效益:保持煤炭市场基本稳定,实现产销平衡,营业收入力争增长5%,保持去年利润水平,力争有所提高;⑷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⑸职工收入: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主要工作:
(一)坚持安全发展,深化“双基”建设,推动煤炭工业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坚持依法治安理念,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32号、省政府办公厅4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双七条”治本攻坚,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基层基础深化年”活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一是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突出企业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和矿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的落实,强化安全生产“两个责任”登记管理,做好生产要素采集核查,建立健全安全责任红线管理、企业安全生产诚信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加强事故通报和约谈,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二是狠抓“双基”建设。持续推动安全质量达标工作,着力抓好区队自主、班组自治和员工自律管理,有效保障安全投入,大力推进矿井“三化”建设,强化员工实际操作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推进群防、群控、群治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三是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重大隐患公告和整改跟踪督办机制,强化闭环管理,实行检查整改责任倒查制度。加强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强化现场管理,加大“三违”惩处力度,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四是强化重大灾害防治。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定期组织专家会诊,开展重大技术难题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五是加强应急处置工作。健全各级安全调度指挥机构,深化“调度员10项授权”落实,严格执行灾害性天气停产撤人规定,抓好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强化事故报告和处置,建立健全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六是加强小煤矿安全管理。对列入关闭计划的小煤矿,要派驻安全督查员,采取分片包干、专人盯守等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严防擅自组织生产。加强对改造小煤矿的监管,严防以改造名义逃避关闭,严防改造期间擅自组织生产。七是深化安全监管改革创新。健全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提高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坚持思想不散、管理不乱、工作不断,科学有序推动安全生产。
(二)坚持省内省外并举,优化产能布局,推动煤炭产业向“集约高效型”转变。把稳定煤炭主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首要任务,以集约高效为目标,实施稳定省内产能与扩大省外产能、增加资源储备并重策略,提高可持续发展和保障能力。一是省内稳产增效。不断优化矿井生产开拓布局,严格按核定能力科学合理、均衡有序组织生产。要优化办矿理念,加强装备投入,减少生产辅助和生活设施建设,提高单产单进水平,打造轻型矿井、高效企业。要继续大力实施以充填开采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提高资源回收率。要抓住推动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机遇,完善法规体系,实行规划搬迁,加大推进力度。今年计划完成搬迁村庄16个,解放煤炭资源7482万吨。二是加大省外开发力度。紧密结合国家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省内能源结构调整规划,调整优化省外、国外开发布局,国内在宁蒙、晋陕、云贵、新疆等产煤区实施有进有退、重点突破,培育外部煤炭能源支撑基地。根据我省“外电入鲁”、“外气入鲁”规划,在源头地发展煤电、煤气等煤炭转化项目,为外电、外气入鲁提供保障。将资本运营作为扩大省外企业规模的有效路径,利用资本投入、资本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手段,加强与省外煤炭、电力、化工、铁路等企业合作,控制投资风险,提升发展质量。通过科学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尽快形成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联动创效、协同支撑、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三是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坚持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发展先进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通过“整合重组一批、改造提升一批、整顿关闭一批”,减少煤矿企业和小煤矿数量,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认真贯彻落实鲁政办发〔2014〕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确保年底列入计划的35对小煤矿全部关闭到位;地方煤矿企业重组整合到60家以内,大型煤矿企业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
(三)坚持煤与非煤并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非煤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省非煤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加快转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效益差、档次低,以及跨界涉足其他产业的成功率不高,是我省煤炭企业转型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指导思想上,要继续坚持“三不变”,即:煤与非煤并重的原则不变,以煤为基、壮大主导产业的方向不变,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不变。力争实现三个方面新突破: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突破。发挥传统产业基础优势和地域区位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辐射,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制造向高端智能方向发展。煤化工产业要向现代化和深加工发展,煤制油、煤制气要加快建设进度。煤机装备制造业要向成套化、大型化、系列化发展。要牢牢抓住非煤扭亏不放松,按照“敲开核桃”的要求进行逐一分析,一企一策、一厂一策,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对扭亏无望的坚决关停。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带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管理和队伍优势,支持和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积极吸收借鉴现代营销理念,大胆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积极发展供应链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等相关产业,形成从项目设计、建设到产品生产、营销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三是融入区域经济实现新突破。深入融入“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投融资方式,参与蓝黄经济区建设,优势互补、融合发展;要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提升集群发展效应。
(四)坚持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产运储销结构,推进煤炭工业向“能源安全保障型”转变。根据全省经济发展与资源赋存呈逆向分布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调整产运储销结构,着力提高煤炭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一是推进煤炭产需市场化衔接。引导煤炭企业与用户签订中长期合同,稳定和扩大煤炭市场份额,促进煤炭供应侧与需求侧协调均衡发展。二是推进省内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规范我省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山东(济宁)煤炭交易中心、鲁中煤炭交易中心、鲁南煤炭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基本作用和目标任务。引导煤炭企业稳步推进煤炭现货、期货交易,培育我省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促进供需平衡。三是积极推进煤炭应急储备能力建设。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煤炭生产、消费企业参与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推动储备与物流融合,提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稳定合理的能源后备保障能力。四是推进省内电煤互保政策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强化电煤供需衔接平衡,鼓励电力企业高效就近用煤,推进“省内煤保省内电、省内电优先使用省内煤”的煤电互保政策执行,强化省内电煤合同履行检查和兑现考核,提高电煤合同兑现率,确保电煤供应安全稳定。五是加强煤炭经营监管服务工作,规范经营行为和秩序,突出经济运行协调指导,维护市场平稳运行。
(五)坚持深化改革主旋律,科学管理,引导煤炭企业向“内涵发展型”转变。适应新常态,煤炭企业首先要做的并且必须要做好的,就是要坚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抓改革、强管理、提素质,不断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内在实力。一是引导煤炭企业深化改革改制。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创新经营机制,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责权对等、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集团管控体系;要坚持市场化原则,重点加快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二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国有煤矿企业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吸纳非国有资本参股,做强骨干企业,搞活中小企业。三是突出企业管理创新。始终把管理作为永恒主题,坚持依法治企,强化制度建设,狠抓基础性管理,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勤俭办一切事情,努力创建节约型企业。扎实推动煤炭企业管理由传统方式向“两化”融合方式发展,加快“智慧矿山”建设步伐,以信息化推动煤炭工业现代化发展。四是切实加强风险防控。突出重大项目的科学决策,严控生产经营风险,保障现有资源安全完整有效,尤其在困难形势下,要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和预警机制,防范资金风险,确保资金链不断裂。五是认真贯彻落实行业脱困政策措施。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要顾全大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控制总量、产能公示、限制劣质煤、淘汰落后等政策措施,规范煤矿生产行为,严格按照登记公布的生产能力和承诺事项组织生产,严禁超能力生产,维护市场供需平衡。六是注重文化管理。切实把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努力形成科学的经营理念、哲学思维、精神资源,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
(六)坚持科教兴煤,更加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煤炭工业向“驱动创新型”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产业实现转型发展,潜力在科技,希望在创新。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加大对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在政策、资金和计划等方面给予扶持,减少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干预,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入、科技研发、成果应用的主导者、受益者。二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5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现有15处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研发平台作用。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与其利益收入对接,努力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扎实推进充填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在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绿色开采、洁净煤利用、煤炭深加工及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和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以成果产业化为重点,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四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要切实强化人才强企理念,积极实施全省煤炭工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大力推行变“招工”为“招生”,完善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等政策。鼓励企业健全对人才的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机制,让科技人才“名利双收”。
(七)坚持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循环经济,推动煤炭产业向“生态文明型”转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五个方面的要求,以推行循环式生产方式为目标,大力发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积极实施洁净生产,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利用,加快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以煤炭清洁开发利用为重点,组织开展煤炭清洁利用发展和管理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大力推进煤矿向低碳清洁型企业转型。大力推进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等现代煤炭清洁高效、就地转化项目,在全省组织推广煤炭洗选加工、水煤浆生产等洁净能源建设。支持大中型矿井选煤厂建设,强化现有选煤厂技术改造,加大煤炭洗选比重,从源头上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二是以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重点,突出产业循环组合、产品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建设完善一批煤矸石、煤泥和矿井水、矿井热害、油母页岩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以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为重点,大力发展林业、渔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旅游观光园区,实现产业培育、失地农民就业与宜居环境建设协调健康发展。四是以节能技术改造为重点,加快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推进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五大系统设备升级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效水平。
(八)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行业管理部门向法制型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依法全面履行政府部门安全监管和行业管理职责,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按照省委组织部、省编办分别确立的省煤炭局安全生产监管考核目标和121项权力事项要求,今年突出强化规划、政策、法制、监管、服务等职能,努力在标准管理、事中事后监管、煤炭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和服务煤炭行业发展上有创新和突破。加强煤炭交易市场监管,统筹推进市场体系建设。深度研究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问题,科学核定煤炭产能。把促进行业脱贫解困政策措施落实作为全年工作主线,争取各级领导关注支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督促相关政策的贯彻实施,联合开展专项检查,认真做好涉及煤炭收费清理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各级煤炭管理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正确的工作价值导向,持续改进作风,更加注重实际,着力提高履职尽责和服务地方、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
    同志们,做好新一年的煤炭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省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Copyright©2019 泰安远东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04830号-1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72号


设计维护:泰安开创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